孙兴杰: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目的也是为了阻击中国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美国国会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其中主要的内容涉及到气候和能源,您有什么观察?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这个冠以削减通胀的法案其实跟通胀没什么关系,甚至会加剧通胀,为什么会挂羊头卖狗肉呢?主要是政治诉求,目前美国通胀高企,以削减通胀作为噱头,容易获得支持,事实证明,这么命名也不过只是获得了民主党的支持,国会投票依然是按照党派划界的,共和党不同意,民主党同意,没有跨过政党边界。当然,在舆论上,拜登总统可以将这一法案作为抗击通胀的一部分,也是为了11月的中期选举造势。从这个角度来说,几千亿美元的法案也是为了选举服务的。无论效果如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跟抗击通胀几乎没有关系。这个方案落地实施,最后看到效果,通胀周期可能早已过去了。
从法案本身的内容来看,其实这是拜登政府的能源新政,它真实的名字应该是《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投资法案》,气候变化议题是拜登竞选的时候提出的四大施政议题,执政快过半了,应该有实际动作了,当然,拜登政府上台之后推翻了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能源政策,以至于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能源价格暴涨,高油价其实也是美国通胀的重要原因。抑制了化石能源开发,那需要替代选择,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源支撑,拜登的能源新政是否成功关键就看能不能找到替代性的能源。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愈演愈烈,减排是大趋势和大方向。能源结构的变化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根本调整,而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变化则必然造成国家财富、就业岗位等一系列调整。
拜登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最终还是要聚焦于美国在清洁能源产业中的主导地位。这一法案的根本目标也就在于此。在清洁能源的投资中,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光伏、风力发电等,中国取得的进步随处可见,中国在相关产业的优势地位也是非常明显的。拜登政府的法案不只是要发展美国自己的新能源产业,也是要对中国进行阻击,其实是对华战略技术竞争的延伸。所谓的“小院高墙”政策就是将美国认为重要的产业纳入到高墙之内,结成美国主导的产业技术联盟,对中国进行“脱钩”和隔离。
拜登政府的法案其实包含了非常明显的排他性条款,政府提供的购车补贴必须在北美制造,电池至少有40%的金属原料和矿物(例如锂和钴)在美国或者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开采、提炼。众所周知,中国是汽车电池的主要生产地,事实上,美国给电动汽车的补贴是排除中国,这是非常明显的保护主义。当然,任何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竞争,是按照市场自身逻辑而成长起来,美国的排他性补贴未必能提升美国新能源汽车的水平,但可能会增加美国电动车的成本,进一步推高物价。
“民兵Ⅲ”洲际弹道导弹(资料图)
直新闻:美国最近试射了“民兵”洲际导弹,强化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威慑,您有什么观察?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从特朗普政府推出“印太战略”之后,“印太”从一个概念变成了美国的战略,拜登政府上台之后将“印太战略”作为首要的对外战略,全面升级“印太战略”。“印太战略”的本质就是建立美国主导的军事、经济、技术、产业、价值观联盟,而这个联盟主要是为了遏制、围堵中国。事实上,从奥巴马政府推出“亚太再平衡”之后,美国的军力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调整,现在美国的核潜艇60%在太平洋地区,这一调整还会继续。
美国为什么要强调所谓的对华威慑力呢?我个人认为,战争不是大国政治的工具,也不是大国关系的选项,所谓的威慑其实是一种战争状态,美国已经将中国当作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为美国军备升级提供理由。“印太战略”的底色就是美国主导的军事联盟,印太司令部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源,从整体上看,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更加具有进攻性。首先,美国的军事部署进一步向亚洲大陆靠近,美国去年从阿富汗撤军,回撤到太平洋,但是美国在太平洋的部署却是逼近亚洲大陆,尤其是在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在此基础上,美国在关岛、日本等地的军事部署也在强化。其次,在美日澳印四方形成的“印太四方框架”之内,推进双边和小多边的合作,包括日澳之间的军事合作。最后,美国强化了核导体系,尤其是萨德系统的部署,事实上打破了东亚地区的战略平衡,如果美国在东亚地区进一步部署反导系统,无疑会引起新一轮军备竞赛。
美国现在大打“台湾牌”,一方面是掏空和虚化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将中国做出的反制炒作为“中国威胁”,以此来动员盟国。通过“台湾牌”,美国为升级“印太”地区的军力部署找到了借口,同时又强化了军事同盟关系,将原来的双边军事同盟转向小多边同盟。对于美国的“印太战略”,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的审视,从军事、经济、外交等多个方向进行应对,化解美国“印太战略”对我国的挤压和围堵。
作者丨孙兴杰,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